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草 案)
二○一一年一月
目录
序言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全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继续保持追赶态势,跃进全省“十强县”的攻坚时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编制和组织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坚定不移地推进宝清“三步走”战略,实现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跨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规划纲要》主要阐明未来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六大”主要发展目标、“七大”战略重点、“八大”功能区、“十大”工程,是今后五年全县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和宏伟蓝图。
第一章 现实基础与发展环境
“十一五”期间,县委、县政府紧密团结和依靠全县人民,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又好又快、和谐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大项目建设为支撑,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开拓进取,抢抓机遇,奋发作为,扎实工作,克服了经济周期波动的冲击,圆满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主要奋斗目标。
“十一五”期间,全县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均实现翻番倍增。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3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00亿元(2010年为预计数,下同),年均递增23.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8336.6元增加到22788.8元,年均递增22.3 %;全口径财政收入由1.2亿元增加到5.55亿元,年均递增34.6%;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6257万元增加到3.25亿元,年均递增38.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63.7亿元,是“十五”期间的6.6倍;外贸进出口总额由601万美元增加到5130万美元,年均递增53.5%;银行各项存款余额由23.0亿元增加到60亿元,年均递增21.2%;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由2006年全省排名第17位晋升到2009年第14位,2010年位次有望继续前移。
全县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实现52.1亿元、27.1亿元、20.8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55.2∶19.1∶25.7调整到2010年的52.1:27.1:20.8。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附加值较高的畜牧养殖业占第一产业比重由31%提高到42%,增加11个百分点。工业经济发展强劲,精深加工业占比明显提高。煤炭采掘及精深加工业、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新型建材等主导产业迅猛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05年的18家发展到2010年的45家,年均递增20.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3.2亿元增加到47.5亿元,年均递增7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1.5亿元增加到19亿元,年均递增66.1%;规模以上工业利税由5091万元增加到9亿元,年递增77.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5亿元增加到11.7亿元,年均递增18.4%。商贸、物流、旅游、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成为全县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吸纳就业的重要领域。
“十一五”期间,全县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以项目建设为总抓手,成功引进山东鲁能、唐山建龙、哈尔滨宏达、双鸭山宝利碳化物、华电集团、国电龙兴、浙江五芳斋、台湾谢氏等企业集团,招商引资共到位资金114.6亿元。实施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122个,亿元以上大项目35个,计划总投资464亿元。竣工投产项目52个,主要有投资2.8亿元的宏达玉米深加工项目,投资1亿元的三江油脂项目,投资1.2亿元的中国白瓜籽农贸大市场项目,投资1.2亿元的年入洗原煤120万吨洗煤项目,投资1亿元的人防地下商业街项目。在建项目20个,主要有投资46亿元的鲁能宝清2×600MW电厂项目,投资36亿元的鲁能宝清朝阳露天煤矿项目,投资6.48亿元的双柳煤矿项目,投资1.3亿元的永康国际商贸城项目。正在推进并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项目有50个,主要有国电龙兴煤电一体化项目、鲁能宝清30万吨合成氨52万吨尿素项目、年产200万吨水泥项目、华电风电项目、汇丰商厦、宝迎铁路项目、双鸭山至饶河口岸高速公路(宝清段)项目等。
“十一五”期间,投资近亿元对城镇供热系统进行了更新改造,供热面积由135万平方米增加到230万平方米;共新建和扩建城镇道路48条,铺设给排水管网6.7万延长米;共开发住宅小区42个、172万平方米;实施了旧楼房“穿衣戴帽”改造28栋,安装路灯1234盏,完成了35条街路、107栋楼体和10座桥体的亮化工程。强化了城市管理,实施了城镇交通秩序专项整治,城市环境明显改善,城市品位显著提升。在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区人民生活质量的同时,重点开展了“农村三项重点工程”,五年共改造农村泥草房1.9万户,完成97个村(屯)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县农村自来水入村率达到84%,行政村通村路硬化率实现100%,农村有线电视通村率达到92%。全县有林面积120,347公顷,森林蓄积量达到905.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31.48%。城镇新增绿化面积59.81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25.1%。域内河流达到国家三类水质标准。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4%,COD排放量控制在3005吨,比2005年减排418吨,SO2排放量控制在7008吨,比2005年减少180吨。现有国家级、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3个共计10万公顷,宝清荣升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高标准修编了《宝清县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年)》。
全县各级各类教育快速、健康、协调发展,高标准通过了省政府“双高普九”评估验收。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87.75%;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 %;高中毛入学率达到83.68%。五年来,高考二表上线人数达到3,275人;不断深化中小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公开招考中小学教师226人。加强了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校舍面积54,609平方米,维修校舍面积82,733平方米,消除D级危房面积35,210平方米。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县、乡、村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启动了全省县级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县人民医院异地新建和中医院改扩建工程。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1‰以内。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3656元提高到2010年的8190元,增长2.24倍,年均递增1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769元提高到15000元,增长2.2倍,年均递增17.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由19.6亿元提高到42.8亿元,年均递增16.9%。新增就业由3842人次提高到4387人次,年均递增2.7%。社会保障力度不断加大,“低保”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城市低保对象6300人,农村救助对象1.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以内。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实现100%。医疗、养老、失业和工伤等险种的城镇社会保险体系逐步健全,新农保工作已全面启动。
“十二五”时期面临新的形势,既存在难得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总的来看,机遇大于挑战,是加快发展、向全省“十强县”跨越的战略机遇期。
“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仍将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本态势。国家将继续加大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支持力度,更加注重科学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进程,支持现代农业、高科技产业和旅游、文化、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支持资源型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替代产业,这些有利因素将对全县优化发展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壮大工业经济、健全服务业体系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加优越的政策环境和有力的机制保障。
“十二五”时期是全省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推进“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全省正在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构建形成“分工合理、优势发挥、东西呼应、南北互补、内外相联、全面跃升”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这为宝清成为全省“八大经济区”中“东部煤电化基地核心区”、“十大工程”中“两江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构建“全省煤电化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安全优质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和“功能齐全的新兴工业城”提供了难得的发展契机和广阔的发展平台。
“十二五”期间,全省县域经济整体发展将进一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将进一步加速,新农村建设将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将进一步优化,人民生活水平将进一步提高,这些对全县经济社会的全面快速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各市(县)对资金、市场、技术、人才等要素的竞争愈加激烈,尤其是全省“十强县”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不断增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这将对宝清“跃进全省‘十强县’、挺进十强一梯队”提出新的、更高的挑战。
从全县“十一五”时期发展进程总体情况看,“十二五”时期要实现跃进全省“十强县”的宏伟目标,必须深刻认识、认真解决好五大关键问题。
——产业转型升级动力相对薄弱。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第一产业占比过大,第二、三产业占比过小;投资、消费的比重不尽合理;传统产业受制于技术、人才等高端要素制约,产业链条较短、提升难度较大、企业效益受限。
——内生增长动力相对不足。财政收入、税收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非公经济等指标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不高,规模企业数量较少,经济增长对引进域外资金依赖过强。经济发展和区域建设深受财力不足的影响和制约。理顺场县间体制机制关系的任务比较艰巨。
——中心城区辐射功能相对不强。空间布局有待优化,宝清作为东部煤电化的核心区域、全省农业大县,现代服务业、国际商贸、教育科研等领域发展相对滞后,旅游与生态资源优势突出,但并没有得到有效开发。
——生态环境改善压力相对加大。作为全县经济支柱的煤炭采掘与加工制造业具有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特征,在全国性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对全县生态建设尤其是煤炭产业的加快发展将产生更加严格的约束性要求,对新上煤电化项目的环评标准也将更高。
——经济发展基础相对不稳。交通等基础设施不完善的矛盾较为突出,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投入相对不足,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农村发展存在薄弱环节,解决民生问题和统筹城乡发展的压力仍然较大。
第二章 总体思路要求和发展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强力推进宝清“三步走”战略,充分发挥好宝清资源优势,抢抓机遇、跨越赶超,以跃进全省“十强县”、挺进十强一梯队为引领,以打造“全省煤电化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安全优质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辐射带动力强的现代市场体系和功能齐全的新兴工业城”为重点,以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进出口总额、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六大”主要经济指标翻番为目标,以全力实施资源富县、工业强县、农业稳县、商贸活县、科教兴县、生态立县、文化名县的“七大战略”为导向,以“八大功能区”为依托,以全面深入实施“十大工程”为任务,转变政府服务职能,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开发力度,制定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把宝清建设成一个经济发展、资源节约、文化繁荣、生态友好、社会和谐的新兴城市。
——坚持全面发展与重点突破相统一。科学制定符合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发挥规划的导向作用,有重点、分步骤推进重点规划实施,通过重点突破,以点带线,以线汇面,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坚持加快发展与优化结构相统一。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为第一要务,稳固发展第一产业,加快发展第二产业,提升发展第三产业,保持国民经济较快的增长速度和较高的增长质量。注重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促进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实现加快发展与优化结构有机统一。
——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统一。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政策推动作用,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竞争促发展、促提高,实现政府主导力和市场基础力“两力合一”的良好发展环境。
——坚持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统一。坚持可持续发展方针,在开发建设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在保护生态环境中谋求更大的发展优势,集约节约利用资源,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统一。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础,要加快发展,壮大经济实力,迅速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为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社会进步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目的,在突出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大力推进社会民生事业发展,不断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坚持挖掘内部资源与引进外部资源相统一。以综合开发内部优势资源为突破口,以积极吸引外部资源为牵动力,坚持“活内与引外”双轮驱动,整合资源,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竞争优势转变,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层次,为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充足动能。
按照“总量上规模、发展上水平,主要经济指标快速增长,县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十二五’期间跃进全省‘十强县’”的战略目标,实现“六大目标”翻番,即: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00亿元,工业增加值实现145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1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4.6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2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0000元和20000元。
——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00亿元,年均增长24.6%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1224.5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12亿元,年均递增30%;工业增加值达到145亿元,年均增长43.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4.6亿元,年均增长16%;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2亿美元,年均增长31.3%以上;招商引资到位资金五年累计230亿元,比“十一五” 时期翻一番,引进固定资产投资超亿元项目15个。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按照稳固发展第一产业、加快发展第二产业、提升发展第三产业的总要求,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52.1∶27.1∶20.8调整到23.3∶51.7∶25;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70亿元、155亿元和75亿元,年均增长分别达到6 %、41.7%和29.2%。城镇化率达到50%。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建设全面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明显进展,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到2015年,高中毛入学率达到85%以上,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4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群众共享更多发展的成果,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000元,年均增长14.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000元,年均增长19.6%。城乡居民生活居住和出行条件明显改善,城乡自来水入户率均达到100%,农村砖瓦化住宅比重达到90%以上,居民文化生活进一步改善。
——生态环境明显好转。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节能减排效果明显,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十一五”期末降低16%,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到2015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4.7%以上,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城区空气质量持续好转。生态环境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指标 |
2010年 预计 |
2015年 目标 |
年均 增长% |
|
经济发展 |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
100 |
300 |
24.6 |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
23,753 |
61,224.5 |
20.8 |
|
三次产业结构比例(%) |
52.1∶27.1∶20.8 |
23.3∶51.7∶25 |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 |
19 |
130 |
46.9 |
|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
3.25 |
12 |
30 |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 |
73.8 |
265 |
30 |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
11.7 |
24.6 |
16 |
|
外贸进出口总额(万美元) |
5,130 |
>20,000 |
31.3 |
|
城镇化率(%) |
41.9 |
50 |
|
|
社会事业 |
高中毛入学率(%) |
83.68 |
>85 |
|
城镇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 |
|
95 |
|
|
农村新型养老保险覆盖率(%) |
92 |
100 |
|
|
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人) |
51 |
54 |
|
|
人口自然增长率(‰) |
<2.1 |
<4.5 |
|
|
城镇登记失业率(%) |
<4.1 |
<3.8 |
|
|
居民生活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15,000 |
30,000 |
14.9 |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
8,190 |
20,000 |
19.6 |
|
城区人均拥有道路面积(平方米) |
6.02 |
10.6 |
|
|
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
>90 |
|
|
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平方米/人) |
9.95 |
11.25 |
|
|
农村安全饮水普及率(%) |
75.76 |
>85 |
|
|
资源环境
|
单位GDP能耗降低率(%) |
24(五年累计) |
16(五年累计) |
|
森林覆盖率(%) |
31.48 |
34.7 |
|
|
污水集中处理率(%) |
|
>80 |
|
|
工业固定废弃物处置利用率(%) |
|
>90 |
|
宝清县“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紧紧抓住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契机,围绕全省推进“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结合全县的优势资源和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确定“十二五”期间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是:
——实施“资源富县”战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按照“有效整合,有序开发”的原则,在继续开发利用煤炭资源的基础上,重点推进石油、天然气、石灰石、黄金、硅藻土等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尽快实现资源向资产、资产向资金的转化,使宝清真正富起来。
——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牵动,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在扶持壮大现有骨干企业的基础上,强力推进中石化石油天然气、国电龙兴煤电一体化、年产200万吨水泥、国电热电联产、方盛煤田、华电风电等项目前期工作,确保“十二五”期间开工建设,为全县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实施“农业稳县”战略。以北岗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为引领,以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和发展农民新型合作组织为重点,依托毗邻农场的有利条件,固基础、增产量、强科技、上规模、创品牌,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力争用五年时间,将我县打造成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实施“商贸活县”战略。按照“建设大市场、搞活大流通、繁荣大商贸”的发展思路,以打造“立足宝清、辐射三江、面向俄罗斯远东”的现代市场体系为目标,突出专业市场建设,巩固传统服务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将我县打造成为龙江东部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价格引领中心。
——实施“科教兴县”战略。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加大科技和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依靠科学技术和教育发展。积极发展基础德育和职业教育事业,为打造创新宝清提供持续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证。
——实施“生态立县”战略。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坚持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协调推进的原则,实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程,加大退耕还林、还湿、还草的工作力度,加强对水体、大气、土壤的保护,大力发展科技型、环保型、循环型、低碳型经济,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实施“文化名县”战略。深入挖掘北大荒文化、知青文化和闯关东文化,聘请高层次人才创作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学和文艺作品。加强对七星祭坛、十二烈士山等文物遗址、遗迹的保护和宣介,提升我县文化品味和知名度。支持发展传统工艺美术,鼓励发展动漫、广告、文化创意等新兴文化产业,打响我县文化品牌。
根据我县自然地理特征和产业布局基础,注重发挥比较优势和可持续发展,提高融合能力,找准功能定位,提升发展空间,在“十二五”时期乃至更长的时间内,将我县合理划分为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煤电化基地核心区、北大荒原生态旅游和保护区、循环经济和新型工业承接区、亲水滨水宜居区、北部新城区、现代商贸物流园区、中心商业区。按照各功能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合理有效地配置资源,实现协调发展。
——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充分发挥北岗现代农业试点的引导示范作用,在尖山子乡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加强农田、水利和农机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推进现代标准粮田建设,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以水稻、大豆、玉米、杂粮、杂豆等优势品种为主,建设优质高效的粮食产业带,实现农业现代化。
——煤电化基地核心区。以延长煤炭产业链为主攻方向,科学、高效利用煤炭资源,以鲁能宝清煤电化、国电一体化等项目为切入点,发展煤炭汽化、液化、煤电化等项目,形成一个完整的煤炭产业体系,努力把我县建设成为以煤电化产业为主导、相关产业相互配套、煤电资源综合利用、区域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更加良好的重要经济增长区。
——北大荒原生态旅游和保护区。加强七星河湿地、雁窝岛湿地、东升湿地、完达山森林公园的生态环境的保护,有效地扼制湿地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现象,力求把湿地生态环境做到良性循环,为改善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使湿地成为一个巨大基因库,为社会提供生活资源和种质资源,发挥北大荒原生态旅游优势,科学合理开发旅游资源。
——循环经济和新型工业承接区。以经济园区为依托,将其面积扩大至30平方公里,将城东打造成为循环经济和新型工业承接区。
——亲水滨水生态宜居区。结合宝石河、挠力河、幸福干渠两侧自然条件、地貌特征分段控制,通过水系生态治理与河道岸线生态景观建设,提升河道两侧土地价值,建设亲水滨水宜居区,提升城市形象。
——北部新城区。以奥体中心、奥体广场、人民医院等基础设施为依托,建设“五馆”、政务中心、公安大厦、民生大厦、五星级酒店、购物中心等地标性建筑,将城北打造成为集行政办公、文化娱乐、休闲购物于一体的北部新城区。
——现代商贸物流园区。依托我县临近对俄口岸和“宝清大白板”(南瓜)、“宝青红”(红小豆)、“挠力河”(毛葱)等品牌效应,以白瓜籽大市场、永康国际商贸城、白瓜籽加工园区为依托,将市场体系、大型物流落户在中心城区北部,把宝清打造为立足龙江、面向全国、接轨国际的区域性物流中心。
——中心商业区。以老城区为重点,拓宽人民路、通达街,完善功能,提升品味,建设汇丰商厦等现代化商场,将老城区打造成为中心商业区,提升城市品味,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第三章 战略任务
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促进土地向大户流转集中,提升生产经营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着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外向化和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到2015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75亿元,年均递增8%。
加强粮食市场体系和储备体系建设,确保粮食安全,到2015年末,县属粮食总产量达到120万吨。
——保护耕地。严格执行占用耕地审批制度,加大耕地保护法律法规政治执行力度。到2015年,全县耕地保有量不低于245万亩,确保基本农田面积212万亩,标准农田面积达到80万亩,基本农田旱涝保收面积达到80%以上。
——优化种植业结构布局。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25万亩以上,增加水稻、玉米等高产粮食作物和绿色、有机、无公害作物种植面积,减少低产作物种植面积。到2015年,全县形成玉米、水稻、大豆种植总面积稳定在210万亩、绿色有机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50万亩的种植格局。提高良种覆盖率,提升农田基础产出能力。
——提升科技水平。加快先进农业机械的引进和应用,普及生产技术标准化,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到2015年,农机总动力达到101.5万千瓦以上,田间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93%。积极发展科技创新,增强农业科技实力,2015年末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在种子种苗工程、先进适用种养技术应用、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业科技知识普及和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等方面继续加大扶持力度。
——大力提高抗灾能力。加强农村气象监测、气象灾害防御及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气象业务现代化体系和人工影响天气工程建设,加大气象预测、气象预警机制建设力度。加强粮食作物种子救灾储备工作。
依托农业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以全省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巩固提高工程”为契机,形成一批具有品牌效应、实行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生产的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突出发展玉米生产,围绕饲料用、工业用玉米需求,建设优质专用玉米生产基地50万亩。稳定提高水稻生产能力,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提高单产水平,建成名牌粳米生产基地25万亩。挖掘大豆单产潜力,建设优质大豆基地50万亩。继续发展甜菜和白瓜两个产业基地。加大力度巩固全国最大白瓜籽集散地的地位。发展壮大红小豆、万寿菊、向日葵、地产水果、地栽木耳等区域特色鲜明的作物种植业,形成拉动乡镇、村屯经济增长的力量。
——畜牧业。坚持集聚发展、集约经营、产业融合、高效安全的发展方向,积极实施现代畜牧业跨越工程。进一步调整优化畜牧产业结构,大力构建现代畜牧产业体系,全面提升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信息化水平。以“奶牛、肉牛、生猪”产业为重点,推进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和安全生产,重点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完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引导培育畜产品加工企业成长壮大,提升畜牧规模养殖和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以提高奶牛品质、确保原料奶质量安全为目标,培育建设高品质奶牛养殖基地。新建年出栏10万头生猪标准化养殖基地、年出栏2万头肉牛标准化养殖基地及屠宰加工项目。建设畜牧规模化养殖场60个。到2015年,畜牧业产值实现3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
——水产业。扩大水产品养殖规模,对水产业进行合理区域布局,增加大中小水面调蓄水能力,提高人工放种量。开发适合宝清养殖生产的新品种,发展无公害、绿色水产品生产,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继续抓好红腹鲫良种场项目建设和七星河大泥鳅良种场项目前期工作。
积极推进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主导作用。依托农产品生产基地优势,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速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除现有优势产业带之外,重点规划畜牧产品产业带和水产品养殖产业带,逐步建设产业链条完善的县域农业大产业。搞好生态科技农产品加工园建设。推进农产品生产加工的标准化和品牌建设,提高产业化水平和外向度,鼓励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合作组织开展品牌经营,支持龙头企业申报无公害产品、绿色有机食品,积极开展农产品原产地、地理标志、著名商标等注册,努力建设农产品品牌大县。到2015年,国家级、省级著名商标达到10个,全县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5家。
——继续支持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在农业专业合作社建立与运营中要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自愿参加、非营利”原则。选择基础好、服务领域广的农业专业合作社进行重点培育,发挥示范带动效应。探索建立农业专业合作社与政府有关部门及农产品加工企业之间在农产品供求与价格等方面的协商对话与信息沟通交流平台,提高服务的组织化水平与质量。帮助农业专业合作社建立行业规范,提高行业自律能力,对运营规范、服务效果好的合作社由政府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到2015年,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00家。
——积极引导土地合理流转。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积极引导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发展规模经营。对占有生产经营资本较多、市场开拓意识强、农业生产技能较高的农户给予土地、贷款、技术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发挥农垦的示范带动作用,扩大标准化覆盖面,发展种养业大户、家庭农场和现代饲养场,扩大经营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规模效益。到2015年,户均耕地占有面积达到40亩,单户占有、使用耕地面积100亩以上的农户达到7000户左右。
——继续实施农业“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县域外资金、技术、优良品种和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围绕农业产业化主导产品以及全县农业产业化链条中的薄弱环节,建立农业产业化招商项目库,采取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进行农产品开发及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投资,延长农业产业链条,重点引进投资上亿元的大项目5项以上。鼓励更多具备实力的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到区外建立农产品基地。继续举办和组织各类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壮大农业会展经济,努力开拓海外市场。
以采掘业为基础,以煤炭转化为主体,发展煤炭汽化、液化、煤电化等项目,形成一个完整的煤炭产业体系。以鲁能宝清煤电化、国电龙兴煤电一体化等大项目为依托,构建全省“八大经济区”之一的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区的核心区。
依托煤炭资源优势,抢抓国家实施煤炭基地大开发的战略机遇,稳步推进大煤田开发。“十二五”期间,在保持万昌、双城等中小型煤矿企业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加快建设鲁能宝清朝阳露天煤矿,力争早日投产。新开工建设小城子东双大煤矿、宝泰煤矿、方盛煤矿、宝利煤矿、老龙背煤矿等大中型煤矿,对双河镇矿区进行勘探预测以储备后续开发产能。加快大中型安全高效现代化煤矿建设。鼓励引导大中型煤炭企业对小型煤矿进行合理兼并、收购、整合,推进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化、集约化。完善煤矿安全设施基础条件,对现有煤矿进行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水平。依法有序关闭小煤矿。到2015年,全县煤炭生产能力达到1200万吨/年以上。
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改造现有洗选煤企业的生产工艺,充分发挥洗选煤企业产能,提高原煤入洗比重及商品煤质量,提高煤炭产品的附加值。重点做好双柳洗煤厂、巨和洗煤厂、双宝洗煤厂异地新建,宝清中心洗煤厂、金科源洗煤厂扩建等项目。到2015年新增年入洗原煤能力270万吨。
积极推进煤电化综合开发,发展现代煤电化综合利用工业,进一步拓宽延伸产业链。坚持按照基地化、大型化、现代化和集约化的发展方向,加快资源开发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升级,围绕煤炭资源深加工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
——煤向电转化,形成载能工业链。利用煤矸石、煤泥、劣质煤及丰富的煤炭资源作燃料,实现煤电一体化,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全国煤电一体化基地。重点做好鲁能宝清(2×600MW)坑口电厂投产,鲁能宝清二期(2×1000MW)项目开工建设;加快推进年产煤炭2000万吨、建设(2×1000MW)机组电厂的国电龙兴煤电一体化项目开工建设。
——煤向化工产品转化,形成新型煤化工产业链。发挥丰富的煤炭资源和较好的产业基础优势,依托工业园区,加速煤炭产业向化工产业转化。引进国内外先进成熟技术,对煤炭资源进行精深加工,大力发展煤气化、煤制甲醇、煤制合成氨尿素、煤制烯烃、煤电化循环经济等现代煤化工产业。重点做好年产30万吨合成氨52万吨尿素的鲁能宝清煤化工项目,年产20亿立方米煤制煤气项目,年产180万吨甲醇60万吨烯烃等项目的开工或投产工作。依托鲁能宝清煤电化项目,逐步形成年产值近百亿元的煤电化产业集群。为提高煤化工产品质量,建设黑龙江省煤化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提供技术保障。
——综合利用资源,构建新型建材产业链。充分利用煤矸石和电力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煤灰、脱硫石膏等伴生品,生产粉煤灰水泥、煤矸石空心砖、石膏板等建材产品;依托煤化、石化资源,大力发展PVC型材产业,提高循环经济效益。
大力发展风力发电,全力推进华电八五二、五九七风电场,国电龙头、八五三、神顶山风电场,龙源朝阳、巨宝山风电场等项目的建设工作。积极推进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项目建设,优化电源结构。到2015年,全县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55万千瓦。坚持“油气并举”方针,依托中石化集团加快发展石化产业,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
依托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坚持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加快农、工、贸一体化进程,培育构建原料基地与产品加工相结合的现代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链,打造全省东部农副产品及绿特产品精深加工集散区。
充分发挥我县传统种植业优势,大力发展水稻、大豆、玉米加工业,到2015年,三大作物加工量占总产量的80%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0亿元。
依托五芳斋米业、北大荒米业、华泰米业等企业,全面整合稻米加工产业,推进规模化经营,构建高端精细化模式,共创品牌,共创市场,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辐射全国的名牌产业。新建年产10万吨营养速食米项目,形成年加工水稻50万吨、营业收入20亿元的稻米深加工产业集群。
依托三江油脂、绿环油脂、双源油脂、万利油脂、益昊油脂等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大豆油、米糠油加工业。整合资源,提档升级,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化升级。新建年产3万吨绿色大豆分离蛋白等系列产品项目,形成年营业收入5亿元以上的油脂加工产业集群。
依托宏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玉米深加工企业,深度开发玉米系列产品。重点做好宏达玉米深加工二期工程,新建年产2万吨玉米油、秸秆燃料乙醇等项目,形成营业收入20亿元以上的玉米深加工产业集群。
以“宝清·中国白瓜籽大市场”为平台,以和兴、硕达、台湾谢氏、白瓜籽加工园区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为骨干,进一步整合资源,打造年加工白瓜籽20万吨、营业收入30亿元的白瓜产业集群。重点建设白瓜籽炒货项目、南瓜系列食品项目。建设黑龙江省白瓜籽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为提高白瓜籽及制品的产品质量提供技术保障。以“宝青红”红小豆、“挠力河”毛葱等绿色特色产品为支撑,重点抓好十万亩果园建设项目,年产1.5万吨红小豆干沙项目,年加工5万吨毛葱深加工项目,年产2万吨优质马铃薯淀粉系列产品加工项目,年产苹果浓缩原汁3600吨寒地林果汁项目。
在现有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和加工产业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和推进具备实力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向食品制造企业升级。构建“农副产品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制造”的产业链条,增加农副产品附加值。依托白瓜基地抓好白瓜籽油制造项目,依托奶牛养殖基地抓好乳制品制造项目,依托蔬菜水果基地抓好浓缩果汁制造项目,依托谷类、薯类、豆类基地抓好调味品等加工项目。
充分发挥服务业在促进经济增长、结构调整、拉动内需、扩大消费、活跃市场和增加就业中的重要作用,在保持商贸流通业、餐饮业、娱乐业等传统服务业稳定增长的同时,加快发展金融业、物流业、旅游业、文化产业、房地产业等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推动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到2015年,服务业营业收入达到160亿元。
建设大商商厦、汇丰商厦、三江国际城等大规模的高档商业场所,繁荣居民消费市场。结合城区拓展、撤乡并镇合村,进一步完善基层网点规划建设。加大市场体系推进力度,大力发展白瓜籽、五金、建材、装饰材料等专业市场和永康国际商贸城等综合市场建设,打造龙东地区商贸物流集散中心,辐射俄罗斯远东地区。以红小豆、白瓜籽、山野菜等绿色有机食品和叶黄素浸膏等新兴品种向国外输出,继续开拓俄罗斯、韩国等海外市场,扩大交易规模。巩固发展餐饮住宿业,开辟特色商业街。积极鼓励和引导以连锁便利店和连锁超市为主要形式的规范化连锁商业的发展,推进连锁商业进入农村。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构筑覆盖广大农村的消费品流通、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销售、农产品出口和农村市场运行监控五大服务体系,形成畅通的城乡双向流通网络。
以城乡物流为基础,区域物流为重点,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交通条件,着力构建布局合理、层次分明、业态先进、功能完备、多种资本组织形式并存、竞相发展的物流体系。稳步推进机场、铁路、公路建设进程,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新建占地面积30万平方米的物流园,将其打造成集转运、存储、配送于一体,功能完善的物流园。加速推进乡镇物流站场建设,全力打造以宝清中心区物流园为牵动,以七星泡镇、龙头镇、青原镇、朝阳乡为支撑点的现代化物流业运输体系。加快壮大联运集团、友宝、邮政等配送中心。大力发展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为主要形式的现代物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入驻,把宝清打造成为全省东部地区商贸物流重镇。
重点开发周边城市、国内经济发达地区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市场,构建全省东部旅游基地。
——旅游项目。大力发展以“大冰雪”、“大湿地”、“大森林”等资源为依托的生态游;以“大农场”、“农家乐”、“农业观光园”等资源为依托的休闲、生态农业观光游;以“古遗址”、“古文化”为依托的历史游;以“珍宝岛纪念馆”、“十二烈士山”为依托的红色游;以“北大荒文化”、“知青文化”为依托的文化游;以“湿地观鸟节”、“南瓜文化节”和“东北秧歌节”为依托的节会游;以鲁能工业园为依托的工业游。打造独具宝清特色的精品旅游品牌,扩大宝清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深层次挖掘各类重点景区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为旅游景点增加浓厚的文化韵味,增强宝清旅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景区规划。加强对炮台山古城遗址等文物遗址的重点保护。加快建设完达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农业观光园、煤电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园等一批重点景区,大力完善七星河湿地、雁窝岛湿地、东升湿地、完达山国家森林公园、珍宝岛纪念馆等现有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中国宝清湿地科技博览园,形成“一环五线”的黄金旅游线路。
——配套措施。从“吃、住、行、游、购、娱”入手,进一步完善餐饮、宾馆、交通、旅行社、商场、文化娱乐等配套产业建设。兴建旅游集散中心、旅游超市。发展旅游咨询机构、汽车租赁公司。大力开发特色旅游纪念品、旅游商品,不断延伸旅游产业链条,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提高旅游产业综合效益,将旅游业尽快培育成为全县经济新的增长点。到2015年,旅游业营业收入突破1亿元。
——提升文化知名度。依托“北大荒文化”、“知青文化”出版发行介绍本县文化资源的书籍、旅游纪念册,拍摄动态宣传短片,利用平面、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平台,加大文化宣传力度,提升知名度。
——推进广播电视和农村电影视业市场化、产业化进程。深入挖掘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潜在文化资源,聘请高层次人才积极创作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学、影视等文艺作品,打造具有品牌效应的北大荒文化影视城。鼓励发展动漫产业、广告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兴文化产业,营造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氛围。
——重点扶持演艺业、娱乐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对新建现代化的剧院等基础性文化硬件设施建设经费的投入,积极发展民间文化演艺业。在现代歌舞艺术的基础上,注重东北秧歌等民间文化艺术的挖掘创新,实行品牌战略促进规模经营,推进娱乐行业有序健康发展。
——积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以芦苇画、根雕等特色文化产品为依托,实施品牌化、资本化、基地化战略,壮大特色文化产业规模。借助“宝清·中国白瓜籽大市场”的市场影响力,探索利用白瓜籽生产中产生的大量废弃南瓜瓢,设计制造系列工艺品。
——大力发展体育健身业。要以市场为导向,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体育服务业,逐步拓展与周边县市的友好体育竞赛,积极引进商业化体育赛事,提升居民体育活动参与和消费水平。
以城镇化发展为契机,加快发展房地产业,扩大房地产业市场规模,着力推进房地产开发、销售和物业管理的分业经营,积极发展房地产开发信贷和住房消费信贷,建立合理的住房供应体系。进一步完善个人住房融资机制,促进住房消费,提升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能力。
动员社会力量并借助于市场机制积极创办养老、托幼、文化、健身、医疗、家政、维修、配送、餐饮、物业管理等社区服务业,鼓励民间投资建设老年公寓和老年康复中心。以方便居民生活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逐步实现社区、家庭、社区服务需求与供给信息联网。创建一批省级、市级示范社区。积极培育中介服务业。加快发展咨询、信息、会计、审计、法律、技术、人力资源培训等新兴服务业,不断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
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扩大市场规模、搞活经济、带动就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积极落实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为拉动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提供重要支撑。
加快中小企业在农副产品加工业、配套工业、服务业等方面的发展,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在三次产业之间的持续协调发展,加快全县中小企业发展步伐。到2015年,中小企业产值占国民经济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5%。
——农副产品加工业。依托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农产品加工产业,壮大水稻、大豆、玉米、绿色特色产品等传统优势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产业,延长产业链,实现多层加工增值,推进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升级。重点扶持带动能力大、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中小企业。
——配套工业。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和煤电化工产业基础,围绕大企业、大集团,大力发展煤电化工配套工业。加快建设配套体系,完善配套政策,延伸拓展产业链条。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原材料供应、生产、销售、技术开发等配套协作关系。培育发展一批专业化水平高、配套能力强、产业特色鲜明的中小企业。
——服务业。积极改造提升商贸、餐饮、休闲娱乐、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文化产业、服务外包、商务电子、担保租赁、休闲旅游、市场中介等现代服务业。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中小企业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内容。
——全民创业。动员全社会力量创办中小企业,积极开展针对中小企业创业的专项服务,及时发布政策信息,开展创业指导。鼓励引导季节性休业农民、返乡农民工就地创业,扶持下岗待业人员自主创业。最大限度降低创业门槛,为创业者提供场所、融资、技术、培训等相关服务,形成强烈的全民创业投资社会氛围。建立创办中小企业项目库,设立创办中小企业引导资金和奖励资金。
——发展格局。大力发展中型、小型、微型不同规模的中小企业,形成特色鲜明的中小企业发展格局,扩大全县中小企业发展数量。积极建设中小企业发展基地,梯次扶持微型、小型、中型企业发展壮大。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探索建立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建立政、银、企合作机制,完善企业融资和信用担保措施,加强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建设,提高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切实解决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的问题。到2015年,全县中小企业达到7400家。
——扶持有条件的中、小企业规模化升级。积极引导中小企业提高自身素质,加快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步伐,扶持中小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中小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引进优秀人才、先进技术和装备,加快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开发,不断提升中小企业的技术档次。重点扶持自主创新能力强、科学技术水平高、市场发展前景好的成长型中小企业,在信用评价、贷款担保、信贷支持、专项资金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积极促进成长型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增强发展后劲,提高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打造一批生产能力强,带动作用大,创税效益高的核心企业。
引导中小企业发展方式由“小而全”向“大协作”转化升级,布局结构由“小集中”向“大集聚”转化升级,产品结构由“小品牌”向“大战略”转化升级。构建功能互补、协作有序、服务体系健全、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在产业集聚的过程中鼓励中小企业承接梯度产业转移,形成以煤电化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重点的产业集群,积极发展服务业产业集群。发挥中介机构作用,加快产业集群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提升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引导树立科学的品牌战略观,把实施名牌发展战略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鼓励创建精品名牌。提升园区配套功能,为中小企业落户园区创造便利条件。
中心城区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十二五”期间,加速中心城区建设,提高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按照《宝清县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年)》确定“东强、西优、南拓、北移、中兴”发展方向,不断拉伸城市交通,拓展城市框架,优化城市功能。
突出中心城市的提质扩容,做大做强宝清城区,打造“一心一轴一环多基地”的中心型城镇空间格局。以富密公路、依宝公路交通线为发展轴,规划建设环绕中心城区的循环经济工业、现代农业、旅游基地的基地联系通道,建成综合服务基地、新型工业基地、现代农业基地、生态旅游基地。到2015年,宝清城区人口达到18-19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50%,城区人均拥有道路面积达到 10.6平方米,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4.95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达到 27.4平方米。不断加大供水、供热、供气、污水治理、垃圾治理“三供两治”项目建设推进力度,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80%以上,集中供气普及率达到60%以上,城区自来水供水普及率达到100%,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以上,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环境污染基本得到有效控制,奠定宝清成为龙江东部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核心地位。
加强中心城区道路及其附属设施建设。高标准建设博物馆、影剧院、图书馆、档案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大型室外体育场、五星级酒店等城市服务设施项目,提升城市品位。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新建政务中心、公安大厦、民生大厦。大力发展公交汽车、出租车等多形式的公共交通。完善天府公园、湿地公园、幸福公园等市民休闲娱乐设施,扩建宝石河公园,打造成市民亲水游乐园。加强供水、供电、供气、供热、信息通讯、园林绿化、垃圾和污水治理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完善城区综合配套功能。加大城市整治和综合执法力度,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
——交通中心。建设机场、铁路、高速公路,强化铁路、公路等对外交通的辐射能力,以中心城区为枢纽构建面向黑龙江省中部及东部边境地区的开放性对外交通体系。
——生态宜居中心。围绕宝石河和挠力河周边建设景观绿廊,环绕中心城区建设50米宽,总长度约32公里的环城防护绿化带,扩展城市生活空间,提高城市生活品味,形成生态化生活宜居区。
——配套服务中心。建设供水、供电、供气、供热信息通讯、金融、商贸、餐饮、住宿等硬件与软件配套齐全的服务体系。改造和扩建天府公园、湿地公园、幸福公园、宝石河公园、人民广场、大型室外体育场等休闲娱乐设施,完善城区综合配套功能。
——优化农业布局。依托中心城区,建立绿色蔬菜种植基地、特色瓜果生产基地、优质畜产品养殖基地,形成规模经营和专业化、集约化经营的绿色食品基地。
——优化工业布局。加快鲁能宝清煤电化产业园、生态科技农业加工园、商贸物流园、西山建材工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开发建设,形成优势互补、特色鲜明、规划科学、管理先进的经济园区,实现 “一地五园”共同发展,进而把经济园区打造成为优势产业支撑区、跨越发展先导区和新型工业示范区。“十二五”期间,五园共实施项目50个左右。“十二五”末,工业园区GDP贡献率达到40%,工业增加值达到120亿元,实现税金9亿元。
——优化服务业布局。建设五星级酒店和大型购物中心。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中心,打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以挠力河沿岸滨水多点景观组成的旅游黄金带、现代绿色生态农业观光园为重点的旅游中心。
坚持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城中村改造、示范村改造,小城镇建设、中心村建设的“两改两建”为重点,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坚持以规划为先导,以交通干线为纽带,以撤乡并镇为契机,以特色产业为支撑,逐步把重点镇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备、服务功能完善、商贸流通顺畅、内外交通便捷、环境整洁优美、地域特色突出的小城镇集群。
——优化空间布局。加快七星泡镇、七星河乡、青原镇、尖山子乡、朝阳乡、龙头镇6个小城镇建设步伐,实现农村人口向重点镇转移,努力提高重点镇的集聚、辐射、拉动效应,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使小城镇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成为城乡商品流通的主要场所,实现小城镇建设全面升级转型。
——优化产业布局。依托省级小城镇试点镇,逐步将七星泡镇打造成为“龙江东部商贸物流大镇、现代农业重镇和人文旅游名镇”。依托国家级文明乡镇,逐步将青原镇打造成“省级有机水稻大镇、绿色烤烟重镇、高油大豆强镇、富裕和谐名镇”。依托龙头桥水库和欧盟认证的有机食品基地,逐步将龙头镇打造成“省级旅游名镇、绿特重镇和畜牧强镇”。依托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逐步将尖山子乡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样板镇、专业合作组织先进镇、高油大豆生产和精深加工示范镇”。依托鲁能集团和地域优势,逐步将朝阳乡打造成“龙江东部新兴工业先进镇、县场共建示范镇、煤电化工品牌镇”。依托国家级七星河湿地和甜菜基地,逐步将七星河乡打造成“龙江东部生态旅游名乡和全市乃至全省第一甜菜大乡”。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的,以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认真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协调推进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民主政治和党的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建设现代农业,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建设,发展社会事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优化村庄空间布局。合理引导农民建房,积极引导产业和人口向中心村集聚。合理组合全县145个行政村,逐步打造30个规划科学、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辐射力强的中心村。
——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大力发展科技农业、精品农业、特色农业。积极同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建立县所、县校、县院合作,加大农业科技培训和指导,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按照“一村一产业、一村一特色”打造一村一品,各村真正形成1-2个特色增收产业,科技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到90%以上,拓展农村内部的增收空间。积极引导农民外出务工和自主创业,为外出务工和自主创业的农民提供专项培训和项目引导,免费为外出农民工提供项目咨询和就业服务,为农民增收拓宽空间。按照推进服务基本化的原则,加大政府对农民转移性收入的投入力度。到2015年,全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超3万元的村达到10个。
——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十二五”期间,全面推进农村各支道硬化工程,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电话安装率达到75%以上,宽带入户率达到35%以上,加强农村供电网络、垃圾、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和农村广播电视设施建设,完善管理机制。发展农村沼气、省柴节煤炕连灶、节能炉等农村能源建设,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积极开展村庄整理和环境整治。
——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开展“文明生态村、文明家庭、十佳文明户、小康文明村”等评比活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守法纪的新型农民。加强对村民的法制宣传教育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广泛推行以农村“政务、事务、财务”为主要内容的法制建设和村务公开相结合制度。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围绕农村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地方特色产业开展科技培训、定向培训、订单培训、专业培训,重点开展粮食生产关键技术培训,真正使适龄农民掌握一技之长,成为“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为农民增收奠定基础。“十二五”期间累计培训农民要达到5万人次以上。
——稳步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逐步扩大,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村级债务得到进一步化解。加大对农村文体卫等社会事业投入,引导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促进城乡文明共同繁荣。
——提高村级组织管理水平。增强村级班子战斗力。村级“两委”班子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进一步激发村级“两委”班子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实施“头雁工程”、“雁阵工程”和“三培养工程”,不断提高村级“两委”班子领导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实现群众对村“两委”班子的满意率达到90%以上。
实施基础设施优先发展战略,建立立体交通网络体系,统筹城乡信息网络建设,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电网布局,创建国家基础设施达标城市。“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55个重点项目,总投资105亿元。
构建综合交通体系,强化城市对外交通功能,加快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推进建设宝清通勤机场;加快铁路客货运输网络建设,对友宝铁路进行扩能改造,开通宝清至哈尔滨客运列车,新建宝清至迎春铁路;逐步完善现代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现有营运线路进行重新调整,增加城内公交营运线路、站点及公交车数量;逐步推行乡镇环形公路客运网络建设,全力打造以宝清城区为中心,辐射全县所有乡镇、行政村的环形现代交通运输网络,方便城乡百姓出行。完善公路网络体系布局,提高公路等级和质量。重点建设双鸭山至饶河口岸高速公路(宝清段)。完成饶大公路七宝界至朝阳段、富密公路七星泡至宝清段公路改造;完成宝清城东客运站建设及全县所有行政村候车站点建设,实现行政村侯候车站点配置率达到100%;完成宝清东、南、北外环公路建设,缓解城区交通压力;对干支公路危险路段、危桥险涵进行处置和改造,提高公路安全通行能力;完成农村公路管理站业务用房及养护工区建设,提高农村公路管养能力;完善交通运输应急救援体系与交通信息平台建设,发展智能交通系统,提高行业科技水平和信息化程度。到2015年,全县三级以上公路总里程达到650公里。
大力推进信息化,完善通讯网络建设,提高通讯网络的覆盖率,推进信息网络“到镇进村”工程。加快推进政务信息化、农业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社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的网络工程建设,构建数字化城市、数字化机关、数字化矿山、数字化企业、数字化学校等网络平台。到2015年,建成以县委、县政府为核心,连通县直各单位、各乡镇,以“三网一库”为基本格局的政府系统办公自动化网络。加快推进社会公共领域信息化,建设覆盖社会多个领域的应用信息数据库体系,重点提高教育、科技、文化、档案、医疗、社会保障、财税、金融、社会治安等领域的信息应用水平。到2015年,全县固定、移动电话用户分别达到7.5万户、36万人,互联网用户达到3.4万户。
完善经济园区“一地五园”基础设施建设和规划编制工作。加快推进园区内道路、供水、供电和标准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物流、信息、居住、休闲、娱乐等生产生活服务区建设,提高配套服务水平并与中心城区综合服务功能形成网络化,为入园项目建设提供便利的生产生活条件。经济园区五年内完成1500亩土地扩征储备。重点抓好生态科技农业加工园、西山建材工业园的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使园区的承载力和集聚力明显增强,将园区建设成为省级园区排头兵及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推进农田水利建设。集中抓好百万吨粮食产能工程、民生水利工程、防洪工程、水利枢纽工程和生态水利工程。建立有效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体系,基本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到2015年,建设高标准农田10.5万亩,完成有防洪任务的挠力河上段堤防、宝石河堤防、七星河右堤、大小色金别河堤防等5条中小河流堤防建设,实施3个灌区续建工程,完成3处涝区规划建设,全县新增水田15万亩,耕地灌溉率达到30%以上,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由2010年的0.6提高到0.65。
加快城乡电网建设,启动高、中、低压配电网的改造工程,提高配电装置标准,建设网架坚强、技术先进、网络布局合理、调度灵活、安全可靠、自动化程度较高的高标准电网。优化农村电网结构,提高农网设备技术水平和自动化水平。搞好热电联产、风能发电项目建设,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电力供应体系。“十二五”期间,建设66KV工业变、城区变、七星变,将凉水变、朝阳变合变整理进入220KV变电站。到2015年,形成以220KV宝清变电源点为支撑、66KV电网为主网架的网络结构,达到网络互供能力充足,可靠性大幅提升。
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生态文明为核心,以节能减排为重点,着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建设低碳城市,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和生态工业体系建设。到2015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状况得以控制,县镇和流域的环境得到改善,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打造一个宜居的北方生态城市。
继续加大七星河、挠力河两个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和省级东升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力度,促使七星河湿地进入世界湿地名录,东升湿地晋升为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并把宝清评为“白琵鹭之乡”。加快草原湿地生态功能恢复。严厉打击非法开采,破坏植被行为。深入实施绿化工程,加快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步伐,抓好退耕还林、荒山造林、经济林营造、天然林保护及“四条”生态走廊建设,加强“三条”生态河流保护力度,开展黑土地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矿山地质环境修复、沙化土地治理、重点江河源头和流域防控。到2015年末,全县有林面积达到13万公顷,森林总蓄积量达到10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34.7%以上。
强力推进节能减排,淘汰落后行业产能,谋划和实施一批重大节能减排工程,严控新建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的排放标准。加大环保执法力度,规范环境污染监督管理制度,做好大气、水质、噪声、汽车尾气监测及自然生态保护监管工作。到2015年,COD排放量在2010年基础上削减5%,SO2排放量控制在2010年水平,危险废物处理率达到96%。
全面落实《宝清县生态县建设规划》。推进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建设,培育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立完善以循环型农业为基础、循环型工业为主体、循环型社会为补充的循环经济体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办好种、养结合及种、养、沼气配套等多种形式的生态农业园,鼓励建设生态家园。到2015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9.2%以上,畜禽粪便处理率达到95%以上,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率达到90%以上。
明确提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范围、标准和具体措施,积极探索低碳发展方式。统筹考虑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优化布局和调整结构,降低资源消耗。积极运用低碳技术改造传统高耗能产业,培育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高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投资,加大社会投融资力度,引导社会各类投资向社会公益事业建设方面倾斜。改善文化、卫生、教育、体育、科技服务、基层党建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民生建设工程。
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城乡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救助等事业。稳步扩大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尤其把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城镇低收入者和学生作为扩大覆盖的重点。提高社会保障支出比例,建立可靠、稳定的社会保障基金筹措机制和有效运营、严格管理的新机制。逐步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优抚群体保障标准,全面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标准。“十二五”期间,建立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资金投入自然增长机制,保障覆盖面达到100%,做到应保尽保。切实加大对农村五保供养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满足集中供养率不低于50%。到2015年,城镇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到95%,农村新型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0%以上。发展残疾人事业。以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劳动服务所和特殊教育学校为阵地,继续做好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扶贫、文体等工作。宣传残疾人事业,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活动,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实施积极就业再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快完善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长效机制。以帮助解决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为重点,充分发挥就业导向作用。继续扩大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空间,鼓励发展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实施“就业培训提升工程”,着力提高城镇失业人员、下岗职工和农村劳动力的劳动技能和法律意识。“十二五”期间,新增就业岗位3.2万个,新增就业3.56万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加大教育投入,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和义务教育。实现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规范办学行为,稳步提高教学质量。异地新建第二小学、第四小学,新建第五学校,建设第三高中。加快农村教育发展,提高农村办学水平,积极开展“送教下乡”活动,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健全和完善贫困学生助学资助政策体系,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十二五”期间,加大各项教育建设经费投入,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0%以上,中小学入学率达到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5%以上。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全部通过标准化达标学校评估验收,60%以上的学校达到省级标准化先进学校标准。支持和引进民营资本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培训,发展成人教育、继续教育,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广研发、知识教育、技能训练相结合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大众化、社会化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到2015年,全县人才总量达到3.31万人,专业技术人员占人口总数的比例达到3.8%以上。
大力发展群众体育,实施“全民健身工程”。加强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建设,集中改造县体育场等各类公益性体育场馆,配备形式多样、功能齐全的体育健身器材。积极发展竞技体育,大力培养体育人才,提高竞技运动水平。
全面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具有医疗和预防保健功能的卫生服务体系,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保证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全面加强卫生应急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造成的危害,维护社会安全和稳定。重点完成县人民医院异地新建、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和设备改造。以县人民医院和中医院为龙头,继续在全县村级卫生组织开展创建规范化村级卫生所建设活动,建立健全县、镇、村三级卫生保健服务网络。到2015年,初级卫生保健合格率达到100%,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4人,全县县、镇、村卫生机构达标率达到85%。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提高生殖健康水平,改善出生人口素质,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趋势。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使人口工作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十二五”期间,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以内,符合政策生育率达到90%以上。
全面落实妇女儿童发展规划,推动妇女儿童工作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依法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依法保障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十二五”末,女生高中毛入学率在85%以上,女性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弘扬中华文化,深入发掘地方特色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促进文化事业全面发展。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增加文化凝聚力和创造力。加快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青少年活动中心建设。完善乡镇基层文化站及村级文化活动室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全县文化基础设施薄弱落后的局面,丰富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发展地方特色民族文化,开发具有民族风情的文化精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推动文化与工业、农业、旅游、体育等产业融合。开展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等群众文化活动,增强文化发展动力,加强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
“十二五”期间,加强重要媒体建设,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运用和管理,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传播能力。完成乡村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整体平移,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网络化。完善农村广播电视网络建设,扩大农村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到2015年,农村有线电视数字用户增加1万户以上,全县有线电视用户达到5万户,全县电视人口覆盖率和广播人口覆盖率均达到100%。
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推进公共租赁住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棚户区改造和建设,对低收入家庭、特困家庭和无住房家庭实行租赁住房货币补贴,采取多种方式和渠道彻底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十二五”期间解决3700户低收入、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确保“贫者有其居”。
强化全社会公共安全意识,加强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建设,提高公共安全保障水平,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建立健全多层次的社会矛盾调解网络,预防和化解群体性突发事件。加强食品、药品、餐饮、特种设备等市场监管,扎实开展防火、防盗安全工作,建立健全食品标准体系和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确保“十二五”期间全县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安监、煤炭、国土、公安、交通、交警、消防、住建、农机、商务、质监、电业等各重点安全管理部门要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加大联合执法力度,以煤矿、道路交通、消防、住建等各行业领域专项整治为重点,做好“六个加强”,即加强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安全生产两个主体责任落实;加强安全生产基础能力建设,加大安全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公共安全和企业安全基础设备设施;加强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强化县、乡两级安全监管队伍和信息化建设;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提高全民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提高安全生产事故后处置能力,降低事故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加强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和奖惩,严肃查处事故背后的违法违纪行为。确保全县安全生产无重大事故发生。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教育,积极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不断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深入开展“双拥”活动。加强科普工作,反对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移风易俗,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和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和建议,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推进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发展基层民主,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制度,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切实做好政府法制工作。进一步加强信访工作,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制度和执法错案责任追究制度,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严格行政执法程序。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维护司法公正,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完善法律服务体系,深入开展“六五”普法宣传活动,提高公民法律素质。加强公检法司战线队伍建设,发挥其维护社会稳定和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的作用。加强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发挥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
第四章 保障措施
“十二五”规划是全县今后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有效实施本规划是“十二五”期间全县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进跨越式发展,实现争先晋位、率先崛起的重要保证。为顺利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任务目标,特制定保障措施,为规划实施提供强有力保障。
实现“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关键在于党的正确领导,必须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对经济社会重大事务的综合协调能力,为科学发展提供坚强保证。突出抓好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切实增强发展意识,提高改革创新能力,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大力选拔有事业心和责任心、务实干事、群众拥护、有创新精神的干部,特别是选拔优秀年轻干部进入各级领导班子。大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激发创业活力,鼓足创业干劲,为跃进全省“十强县”做出更大贡献。大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为保证规划目标和任务的实现提供政治和组织保障。
提升政府服务职能是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保障,通过抓规划制定、环境建设、服务效能等措施,把政府工作重心转移到改善投资环境、发展社会事业、促进共同富裕、保持社会稳定、协调对外经济关系上来。切实加强行政效能建设,积极推行政务公开,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行“一站式”服务,简化审批程序,强化政府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加大监督力度,规范经济秩序,加快改善和优化经济软环境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加强政府、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相互沟通,积极为企业和开发商解决实际困难,维护其合法权益。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
完善招商引资运作机制,全面提升招商引资质量和效益,实现招商引资战略升级,营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和规范有序的法制环境,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人文环境,通过广泛招商引资,建立健全市场化、社会化、多元化的项目投融资机制,解决项目资金短缺问题。突出重大项目对规划实施的支撑作用,抓好项目的研究、储备和建设。建立项目库,实行动态管理,滚动推进。按照不同类型分别落实项目实施主体,公益项目由政府组织实施,竞争性产业项目由企业自主实施,政府提供服务。加强项目前期工作,谋划一批立足实际、事关发展全局的大项目,落实项目建设责任制,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努力促进各类项目尤其是重大项目的顺利实施。
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尤其是围绕打造“两地一城”目标,强化政府引导,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从产业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投资政策、人才政策、土地政策、就业政策、贸易政策等几大方面入手,制定相关配套政策体系。针对资源富县战略,重点制定配套的资源开发与利用相关政策;针对工业强县战略,重点制定配套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相关政策;针对农业稳县战略,重点制定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相关政策;针对商贸活县战略,重点制定配套的对内与对外开放相关政策;针对科教兴县战略,重点制定配套的科技教育人才培养、引进、借智相关优惠政策;针对生态立县战略,重点制定配套的环境保护等相关政策;针对文化名县战略,重点制定对内发掘和对外宣传等相关政策。积极创建有利于规划实施的政策环境,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要利用一切办法,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规模。积极采用项目融资、股权投资、经营权转让、企业并购等方式,吸引域外公司及投资机构来我县投资;充分发挥经济园区优势,大力吸引省内外、国内外大企业来县投资;放宽引资领域,积极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的优惠贷款;密切关注中央及省国债投资方向,积极争取上级政府各类资金扶助;大力激活民资,为宝清县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可靠的资金保障。
规划是全县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蓝图,切实有效实施规划是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重要保证。要按照规划中定位的目标和任务,建立规划实施保障机制,通过规划促转型、谋发展,明确各部门责任,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并将其列入政府考核目标。建立规划实施督促检查机制,加强对规划实施的年度和中期监督检查和跟踪分析,并根据形势变化和规划实施进度,及时提出预测、预警意见和保证实施建议,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增强民主参与度,积极创建关心规划、支持规划、监督规划良好氛围,以便更好地指导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做好这五年的工作,对于全县经济实现跨越发展有着重大意义。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凝聚和激励人民群众,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而奋斗!
主办:宝清县人民政府 承办:宝清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宝清县政府信息数据中心 运营管理 联系方式:0469-5423254
ICP备案号:黑ICP备11003563号-1 公安机关备案号:23052302000001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5230012